栏目导航
医院负债危机:疫情期间的沉重债务与国家救助的希望
发表时间: 2025-03-07 05:25:18 作者: 江南电竞app测评在哪
在过去三年的疫情阴霾中,中国公立医院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在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与努力下,成为了抵御病毒传播的坚实屏障。然而,虽疫情渐渐得到控制,医院诊疗逐步回归常态,这些在战时急需购置的医疗设施,以及垫付的核酸检验测试费用,却为公立医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超过一半的公立医院因采购抗疫设备、试剂和核酸检验测试而垫付了巨额资金。这些巨大的经济压力,令许多地方医院不得不面临拖欠货款的困境,甚至引发了一系列债务纠纷。例如,海王生物曾对8家公立医院和疾控中心提起诉讼,追讨的欠款总额超过了3.12亿元,其中单笔最高拖欠款项达到7000万元。此外,湖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因为疫情影响,欠下广东某公司800余万元的货款未得到支付,其中不乏因资金紧张而导致员工被迫捐款的情景,山东菏泽的一家公立医院就因这一原因让员工感到苦不堪言。
首先,疫情期间,医院的常规诊疗业务受到重创。为避免疫情蔓延,许多医院不得不限制就诊人数,门诊量和住院患者人数大幅度地下跌。有的医院眼科和口腔科的患者量减少了七八成,随之而来的是这些科室的收入断崖式下跌。但抗疫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医院依然需要为防疫投入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减少与支出增加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资金缺口愈发明显。
其次,医保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医院面临更加严峻的账务压力。医保结算回款周期长,有的医院甚至长达半年,导致医院资金的有效回笼被拖延。此外,医保支付标准与医院实际经营成本之间的脱节,也使许多医院承受了过大的经济损失。如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偏低,医院在提供服务后收不到足额的经济补偿,只能默默承受亏损。
再有,许多公立医院为了追求扩张与竞争力,盲目举债进行新院区建设和高端设备购置,但缺乏科学的成本效益评估。部分医院在新院区落成后,由于人口流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量未达预期等因素,导致设备闲置,投入产出失衡,使得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在医疗产业链中,试剂生产商、医院与经销商之间的“三角债”问题遏制了行业健康发展。不少试剂生产商因医院未及时付款,资金被占用,生存发展受到威胁。仅以2024年中期为例,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达到83.66亿元,金域医学为51.16亿元,艾迪康则为16.76亿元。
医院由于早期为满足核酸检验测试需求,向生产商大量采购试剂,很多生产商基于促进抗疫合作的态度,选择先供货后收款。然而,虽疫情放缓,医院的回款周期加长,导致生产商资金紧张,研发与生产新试剂的能力受一定的影响。一些小型试剂生产商甚至因而研发停滞,错失市场发展的机会。
经销商作为这一链条中的重要角色,亦面临困境。一方面,医院因拖欠货款而无法及时支付;另一方面,试剂生产商也不断催促付款,造成陷入僵局。结果,许多经销商为维持与医院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得不自己垫付资金,这进一步加重了行业的经济压力。
面对公立医院日益严重的经济负担,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党建》杂志上发表文章,明白准确地提出要稳妥化解公立医院的长期债务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疫情防控所垫付的设备购置和核酸检验测试费用。这一发声,无疑为陷入困境的公立医院带来了希望。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家层面正在正视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承受的巨大债务,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各地政府有望按照国家政策,统筹财政资金,对医院的垫付费用做到合理补偿。例如,政府可能设立专门基金,补偿公立医院在疫情中因紧急采购设备和开展核算检验测试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同时,政府还可能与医疗设施供应商协商,延长医院的付款期限、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进一步缓解医院的财务压力。
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医院的资金缺口有望逐步填平,拖欠的货款得以清偿,医护人员也能安心返回本职工作,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医疗行业将重回正轨,迎来更健康的发展,大众也将受益于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最终,这场疫情带来的不单单是对医院财务的考验,更是对国家医疗体系韧性与灵活性的深刻反思。我们期待,在经历挑战后,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够以更加坚韧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每一个医疗挑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