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时代关键词丨环境篇:从黄沙漫天到蓝天白云您印象中的天空是什么颜色?
发表时间: 2024-12-21 12:29:18 作者: 江南电竞app测评答案-染色液
央广网北京10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提取时代关键词,记录国家成长与进步。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时代关键词》,本期推出环境篇,关键词特别提示:沙尘暴、三北防护林、PM2.5、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清早,在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林业站原站长吴少东自家承包的五亩地里,这位62岁的老站长穿梭在枣、榛子、柿子树下干着农活。现如今满山苍翠、瓜果飘香的山区小镇,曾经却是黄沙漫天、寸草难生,“没什么好天儿”,成了刻在吴少东心底的儿时记忆。
吴少东:那时候冬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天气,刮风一直刮到5月份,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得到6月。
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地处太行山和燕山交界处,两座山脉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缺口,这让附近的昌平南口成为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成为过去很长时期这里的真实写照。据北京市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分析:20世纪50年代北京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吴少东说,这不单纯是受西北地区风沙源的影响,也和彼时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吴少东:那时候没什么电器,做饭就只有大柴锅,电灯就是电器。我小的时候山都是秃的,没有植被,我一放寒暑假就得上山割柴去,山上都给割黄了,就是露出黄土了。春天这沙尘暴,一刮起风来,都睁不开眼睛。小时候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1956年3月,著名作家邓友梅曾在名为《暴风中》的生活速写里,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大风:“整个宇宙全被黄沙罩住,人们连呼吸都困难了。”1958年4月7日,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吴少东回忆,从20世纪50年代起,几乎每一年冬春北京风沙大作的时候,也是不断推进植树造林措施的时候。
吴少东:1958年就搞义务植树,原来我们这的机械局属于市属单位,他们搞得比较早,现在高的树已经四五米高了。我念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就组织到村里栽林带去,栽农田林网。那时候叫防风林,栽的都是北京杨、毛白杨、新疆杨、洋槐,洋槐就是一九七几年引进的。
据统计,从1950年至1980年这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860万株,树木拥有量已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4倍。然而,ECO是一个整体,如果仅仅关注沙尘天气过程的下游和末端,永远无法根除这一顽疾。1978年,一个横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覆盖数百万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防护林工程——“三北”工程打响,我国以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序章,渐次拉开。
生于1966年的唐希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区。曾经,中卫市区离腾格里沙漠只有5公里,每年沙漠向东南方向挪动4米至5米,逐渐逼近市区的沙漠让大家意识到,防沙治沙已经迫在眉睫。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卫就开启防沙治沙征程,唐希明已经是这里的第三代治沙人。
唐希明:我们第一代治沙人给我讲,“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下不见草”。包兰铁路是1954年修建的,1958年8月1日通车,当时沙尘暴特别多,一刮风就把铁路给埋了,我们50年代开始治沙,主要为避免风沙侵害包兰铁路。
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固沙方式,也就是将麦草扎进沙漠里,形成一米见方的方格,减弱地面的风速,干扰风沙移动,形成沙障。
1991年,深知沙害之苦的唐希明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就奔赴腾格里沙漠,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
唐希明:我每天在沙漠中走十几公里路,突然有一天走不动了,拄了个棍子,突然棍子在沙地里穿了个小洞,遇到一块比较湿的沙子。受这个启发,我就做了一个工具,深度是50公分,在35公分以下,沙子里面的含水量能确保树苗的成活和正常的生长。使用这个工具比我们原有传统的铁锨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特别是劳动成本降低了50%。
唐希明所说的“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正是如今升级到电动二代版本、中卫本地治沙人人手一个,还被广泛推广到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的原型。
唐希明:现在我们从当时的“人海战术”转变为科学治沙,我们通过几代人的治理,让腾格里沙漠向后退了25公里,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坚韧不拔的精神角力,更是治沙人与大自然间智慧的对垒。在这场长期较量中,中国的治沙工具箱越来越丰富。自去年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我国完成4000多万亩综合治理任务。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趋势,由1981年至2010年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当漫天黄沙渐渐褪去,又一股阴霾开始笼罩天空。2013年冬天,河北省邢台市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岳立中拍摄的一组照片引发不小的轰动,照片上,观星台、郭守敬塑像等当地人文地标统统笼罩在雾霾之中。那一年,国家开始实行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邢台赫然排在倒数第一位,2012年刚刚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的PM2.5浓度年均值冲上了每立方米160微克。PM2.5,也就是细颗粒物,这个开始走入大众视野的专业名词岳立中不是很懂,但他隐约觉得,情况可能比照片上的还要糟糕。
岳立中:那时候冬天经常是雾气昭昭的,啥也看不清。尤其到冬天就感觉看不见太阳,好像人们习惯了这种生活环境。
根据当年的全年监测,仅有3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也是在这一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人们俗称的“大气十条”开始实施,作为钢铁大省的河北,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邢台从打出工业公司减排、全域控尘、露天禁烧、散煤治理的组合拳,到大力推广新型能源装备、实施钢铁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十多年来,在岳立中的镜头里,雾霾肉眼可见地一点点退散,截至今年9月底,邢台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了每立方米41微克。
岳立中:现在感觉PM2.5这个词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了,几乎不提了。全国整体都在变,都在提升,不光邢台,只是一个缩影。用镜头来说话,就是蓝天更多了,每天阳光灿烂,雾霾很少了。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除了刀刃向内的自我整改,还少不了剑指要害的外部监督。2015年,我国正式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在河北启动试点出发,如今已经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
秋日时节,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天河矿坑公园,恰似“心”形的南铁湿地铺上了“绿毯”,双月潭碧波荡漾,草木葱茏间,依稀能听见鸟鸣……陈熙文登上高高矗立的栖凤台,眼前的景象让他很难与十多年前那座满目疮痍、岩石的废弃矿山联系在一起。
陈熙文:最开始这一个地区其实是铁路局的采矿用地,开采的量比较大,后来停止开采了,就形成了一个废弃的矿坑,很多的岩石可能随时会脱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废弃面积总共加起来达到300亩,在周边比较高的地方看得到山体的一个“伤疤”。
修复“伤疤”的尝试从2016年5月开始,陈熙文正是当时天河矿坑公园项目的负责人。
陈熙文:当时的计划是把碎石运出来就可以卖钱,卖的收入再作为施工业主的复绿工程款。但是因为能卖石头,施工公司就会爆破更多的石头拿出去卖,反而让复绿进度变慢,更遥遥无期了。
不到两个月后,作为第一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省份,江西迎来了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的进驻。正当工程准备对采矿台阶进行爆破时,群众将不满直接反映到了督查组,工程随即被叫停。
陈熙文:督察组专家根据一些相关的文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最主要的就是提出要对的山体进行复绿,不能再卖石头了。要求对岩石岩壁和斜坡进行客土喷播,就是用特殊的施工工艺,把土播撒在岩石上,再在土里面种一些草和植物。
痛定思痛,当地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资金,清理危险岩石、在岩石上覆盖泥土、种植草皮、疏通山体水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2019年,再次启动的复绿工程仅用时三个月便顺利完工,完成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信访件的销号工作。
从城市“伤疤”到生态公园,天河矿坑公园终于实现华丽转身,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2024年,“利剑”再次出鞘,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目前已向包括江西在内的7省市反馈督察情况。这一次,是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体检”,为“病灶”开出“良方”,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早已深入人心,但时针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却是靠着牺牲生态环境成为响当当的“安吉首富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回忆,当时80%的村民在石灰岩矿山和水泥厂上班,村集体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
鲍新民:以前我们水泥厂24小时都在冒烟,基本上工厂是不停的,烟雾腾腾哪里看得到蓝天呢,根本看不到,污水流到哪里农作物就种不起来。
直到2003年,浙江省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吉也提出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余村这块“绊脚石”痛下决心关停了所有矿山和水泥厂,但随之而来的是村集体收入一下子锐减到20万,鲍新民有些慌了。
鲍新民:老百姓没地方干活了,老百姓这么讲,你们当干部的人工资还是有的,要我们老百姓去喝西北风。我们余村到底走什么路呢?
2005年8月15日,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余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来到余村考察时,鲍新民向他汇报了余村“四民主、两公开”的工作做法,当听到余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关停了矿山时,习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给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鲍新民:他说现在的城里人不光是要到农村来住,还要吃、还要玩。我们就按照讲话的精神,搞生态旅游、搞第三产业,开民宿、农家乐、山货市场,村里面把他们的水电供上,路也整改了,卫生环境越来越好。
凭借着绿水青山,余村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的游客,农家乐和民宿的生意也红火起来,农家乐从最初的8家发展到如今的六十多家。2023年,余村接待游客120万人,带动旅游收入达到7500万元。看到余村人在家门口赚到了钱,鼓起了腰包,鲍新民总是感慨万千。
鲍新民:我们这里一年比一年好,在全国是一个样板。我们余村不仅要自己的发展好,还要带动其他的村庄也沿着“两山”理论的路子走下去,大家共同富裕。
国庆期间,余村又迎来了一批批游客,人们在这里漫步绿道,欣赏秀美的山水,还去参观各类展馆和文创店、咖啡馆。当然,所有人都不会忘了去村里的大石碑打卡,因为那里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王泽华 刘梦雅 徐易欣)
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时代关键词》,本期推出环境篇,关键词特别提示:沙尘暴、三北防护林、PM2.5、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