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及配制方法

发表时间: 2025-02-04 02:31:00 作者: 江南电竞app测评答案-染色液

  1.一种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其特征是,每份染液使用瑞氏色素粉1份、吉氏色素粉

  2.一种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一

  种两种色素粉研磨时间为不小于15min,研磨声音一致、无明显异响为研磨合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二

  中丙三醇分二次加入,每次加入为10份,研磨时间为不小于15min,呈现镜面光泽、无染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四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的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五

  所述步骤六中温箱的温度为37℃,静置时间为24h,静置后颠倒混匀,时间为3min,混匀

  本发明属于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及配制方法。

  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的检查。外周血中主要是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成熟的红细胞是无

  核、双凹圆盘形。血小板是小圆形,两面微凸圆盘状,里面有嗜天青颗粒。白细胞包括形态不

  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能够得到疾病的初步印象或者诊断分析。所以,血细

  目前,对血液细胞染色的染液有很多,多采用Heidenhain氏铁苏木素染色、瑞氏染

  色、吉姆萨染色和瑞氏‑吉姆萨染色等。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该染液

  结合了瑞氏染色和吉姆萨染色的优点。瑞氏染液中的酸性伊红和碱性美蓝混合经化学作用

  后,变成中性的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中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胞浆

  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和胞浆着色。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

  结果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但常规的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的配方和配制方法,天青的氧

  化较慢,配制好的染液需要静置时间比较久,且染色效果随着静置时间延长而越好。因此开发

  一种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每份染液使用瑞氏色素粉1份、吉氏色素粉0.5份、丙

  其中,所述步骤一种两种色素粉研磨时间为不小于15min,研磨声音一致、无明

  其中,所述步骤二中丙三醇分二次加入,每次加入为10份,研磨时间为不小于

  其中,所述步骤三中双氧水每分钟加入为0.05份,研磨时间为大于等于10min。

  其中,所述步骤六中温箱的温度为37℃,静置时间为24h,静置后颠倒混匀,时间为

  配方及配制方法,克服了现有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氧化较慢,配制后的静置时间比较久,染

  色后分辨不明显等问题。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的缩短染液配制后最佳使用时间,提高了染色后细胞的

  辨识度。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无需特殊的设备,适用于临床推广,另外,本发明中的加入

  顺序、双氧水的加入频率和加入量、研磨时间和研磨均匀程度,对本方法有重要的影响,只

  图1是本发明一种瑞氏‑吉姆萨染液配方及配制方法中所对比的成品的瑞氏‑吉姆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其中,图1中的a1为现有商品染液染色后10倍镜下的效果图,图1中的a2‑a4为现有

  其中,图2中的b1为本专利新配方染液染色后10倍镜下的效果图,图2中的b2‑b4为

  由上述案例能够准确的看出,本发明的染液配方加入双氧水,提高了染液的氧化效果,染

  液配制后使用时间从原有的7天降低到4天;配制后最佳染色时间从原有的90天缩短到30

  天;染色后的外周血细胞中红细胞染粉色,细胞核呈紫色且核特征清晰,核与胞质能明显区

  分开,高倍镜下细胞分辨率好;且该方法配制的染液,染色后细胞的颜色一致,不会出现染

  色较浅,需要复染的情况;该方法简单易操作,配制时间缩短、染色效果好,在实际生产中利于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